哈尔滨市阿城区玉泉赵成启康复所所长赵成启
沉潜从医四十春,殊荣盛誉满杏林
——访哈尔滨市阿城区玉泉赵成启康复所所长赵成启
《言医·序》中论述到:“医,故神圣之业,非后世读书未成,生计未就,择术而居之具也。是必慧有夙因,念有专习,穷致天人之理,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,而后可言医。”正如哈尔滨市阿城区玉泉赵成启康复所所长赵成启所言:“大医精诚,乃医者之必要。精,即精湛医术,医者当博极医源,精勤不倦,以术济世。诚,即诚心正意,医者应怀揣慈悲,以患者之心为心,无论贵贱贫富,长幼妍媸,皆一视同仁,竭诚救治。”赵所长以医术为本,以医德为魂,践行精诚之道,用华夏之瑰宝担起生命之重托,帮助患者拥抱更加健康的未来。
百折不摧初心守,正谊明道事业成
矢志向学,敢于胜利。上世纪50年代末,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,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甚至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影响。在中医亦受挑战的背景下,1959年,赵成启出生了。由于其祖父是当时一位声望卓著的中医大夫,家中杏林气息浓厚,他自幼就对中医耳濡目染,习医的爱好就在潜移默化中形成。即使社会背景动荡,赵成启对中医的执着仍分毫未减。1976年,赵成启的祖父驾鹤西去,年仅17岁的他由此踏上了学习中医的征程,跟随兄长及其他中医前辈,深入研习中医知识。在当时,中医教育并不像今天这样普及。学习资源有限,赵成启便积极寻找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,无论是书店里的医学书籍,还是老中医之间的经验分享,甚至是街头巷尾的医药广告,他都好学不倦。他深知,每一次学习都是对祖辈医术的传承,每一次进步都是对医道追求的肯定。在那些资源匮乏的日子里,赵成启的求知若渴,让他的医学之路愈发坚实,也让他的信念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。
人在世上练,刀在石上磨。赵成启说:“我亲眼目睹了母亲因劳累过度而病倒,每日放学归来,看着母亲咳嗽不止、呼吸困难而我却无能为力,我都心如刀割。家庭经济的拮据及医疗资源的稀缺使得她病情恶化,最终母亲在她49岁时与世长辞。这件事对我来影响至深,我因此立志成为一名中医,继承并光大祖辈的医德医术,让人间少些病痛之苦。”19岁那年,他进入哈尔滨市业余大学,专攻中医学领域,进一步拓宽了知识体系。1981年,赵成启学业已成,但他的求知欲望却并未因此满足。他满怀着对中医的热爱与尊敬,拜访了当时享有盛名的老中医傅兴久先生。当时已年过八旬的傅先生,在感受到赵成启的热情与诚意后,毅然决定收他为徒,将自己的医学经验倾囊相授。
道固远,笃行可至;事虽巨,坚为必成。1983年,23岁的赵成启怀揣着对中医的诚挚热忱,创办了一家中医诊所。当时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,社会对于中医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正在逐步提高。赵成启诊所的开业,不仅为自己提供了一个展示和践行中医能力与精神的舞台,也为当地的居民带来了接受传统中医治疗的新选择。也是从那时起,赵成启便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行医生涯。他用精湛医术和仁爱之心,帮助无数患者重获健康与希望,在赢得患者们敬仰和尊重的同时,也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诠释着中医的博大精深。
千古良方祛疴痼,精诚大医慰灵明
至德行本,善医济世。四十年来风雨兼程,赵成启治愈过无数例疑难杂症,尤擅中医内科慢性病、风湿骨病、习惯性滑胎、半身不遂后遗症等。悬壶济世至今,他从未收取过诊费。多少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在他的仁厚宅心和回春妙手之下破镜重圆。2021年,被确诊为乳腺癌肺转移的张女士通过他人介绍来到了赵成启康复所。她告诉赵所长,自己不想接受化疗,一是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,二是不愿自己被病痛折磨得失去生活的色彩。赵成启听闻这位患者的遭遇,很是同情。在进行初步诊断后,他心中已想出了十拿九稳的对策。果不其然,经过约三个半月的中药治疗,张女士的乳腺癌和肺转移癌神奇地得到了治愈。当患者去公立医院进行全面检查时,各项指标竟都恢复了正常数值。对此,赵成启低调地回答道:“总有人神化、玄学化中医,其实不然,只要能参透其中的哲学真理与疾病本质,一切都是迎刃而解。”
诸如此类,层见叠出。赵成启曾两次治愈患有中风偏瘫的78岁朱先生,并收到了一面跨越三省的感谢锦旗。北京朝阳区35岁的夏女士患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疾病——格林-巴利综合症(即吉兰-巴雷综合征),疾病以肌肉力量减弱为主要临床表现,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。经各大医院检查无果后,在其父的推荐下,夏女士来到赵成启的诊所进行治疗。赵所长对此病采用了针灸、按摩和中药的综合疗法,仅仅一个月的时间,患者就从无法直立改善为独立行走500米,效果之惊人彰显了中医的伟大神奇。赵成启说:“虽然这位患者的后续巩固治疗因为针灸疼痛而中断,但在我告知注意事项并随访恢复情况一段时间后,夏女士的身体已经恢复如初。”据了解,哈尔滨中医药大学从建立至今,接触此病不到20例,治愈的患者更是少之又少。而在赵成启康复所,赵所长已经救治了9位格林-巴利综合症患者,且效果甚佳。这无疑为我国此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,也为此病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,新的希望。
2023年12月,赵成启遇到了一位胃癌、食道癌患者。经过治本求源的中华截根术和家传针法的治疗,这位患者的病情在五个月内得到了有效控制,并经过一系列中医治疗后彻底康复。经影像学报告显示,这位患者的癌症已经消失,只残存一些慢性炎症,需注意饮食,回家调理即可。“虽然我的诊所面积不大,但却承载着患者的期望。我见证了许许多多疑难杂症患者、寻医无果的病人也能在这里找到他们的希望之火。很荣幸能为他们服务。帮助每一位患者重拾健康,就是医生最神圣的职责。”赵成启说。
未病先防护康健,岐黄之术共传承
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·诊候》中写到:“上医,医未病之病;中医,医欲病之病;下医,医已病之病。”亚健康状态,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一种身体问题,它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,虽无明显的疾病症状,但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,甚至会演变成各种疾病。在中医理论中,对于这种状态有其独特的理解和应对策略,那就是上文所提到的“医未病之病”,即“治未病”。“治未病”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其核心理念是预防为主,强调疾病的预防和干预应在疾病发生之前。赵成启说:“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,脏腑、经络、气血、阴阳等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。在亚健康状态下,人体内的这种平衡被打破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从而出现种种不适。因此,中医治疗亚健康,主要采取调整阴阳、平衡气血、调和脏腑的方法来恢复健康。”随着生活节奏加快,工作压力增大,我国的亚健康问题日益严重。面对这一现状,赵所长认为,应更加重视中医“治未病”的理念,注重调理身体,预防疾病。通过中医的治疗手段,人们可以有效地改善亚健康状态,提高生活质量,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。
流光一瞬,华表千年。2024年1月16日,第五届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星光影视园基地顺利召开。在此次论坛上,赵成启荣获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颁发的特约研究员称号。他强调,中医药文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历史陈迹,它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生命力。中医药文化包容并蓄、创新进取,医者应积极借鉴、整合和发展多元医学理念和文化,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文化。为此,从业至三十七岁,赵成启从未在午夜零点之前入睡过,而是一直在寻求探索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新方法。发言末尾,赵成启由衷感谢国家、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引导,他表示愿将毕生所学奉献给社会,为发扬中医药文化尽一份力。
四十载上下求索,赵成启迎来了中医药传承、发扬和创新的重大机遇。对于其未来发展的看法,赵成启这样回答:当前,中医现状喜忧参半。一方面,中医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日益增强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中医的治疗和保健;另一方面,中医的传承和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,如他国对中医药文化的觊觎垂涎,年轻一代对中医的兴趣不足,以及现代医学对中医的冲击等。因此,我倡议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,保护好我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。中医从业者应当坚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,同时积极探索创新之路。对此,我希望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支持,包括加大对中医教育的投入,建立完善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,严格把关行医资格的认定,以及推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。同时,中医也必须正视一些反对的声音,理性对待并积极回应这些质疑。中医的疗效和科学性,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验证,中医从业者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医的价值。如今,他的一双儿女亦承父业,奔走在为保护人民健康的医学之路上。他们以满腔热忱延续着家族医学的发展,成为了医药事业中新一代的接力者。
光辉灿烂的中医药文化,筚路蓝缕、颠沛流离,五千年延绵不倒,九万里始终屹立。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,中医药文化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,更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智慧。它以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,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当今时代,中医从业者更应同赵成启所长一样,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不断探索创新,使之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让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继续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,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