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视线新闻网 -> 聚焦

唱着黄梅戏的安徽女人,寒冬来上海“挑山”

聚焦    来源:东方网   发布时间:2023-12-25 22:50    阅读量:6267      

“现场来了很多在上海生活、工作的安徽观众,大家都看哭了,黄梅戏《挑山女人》继承沪剧精髓,又有自己的特色,主演朴实而走心,年轻演员的基本功真扎实。”12月23日,沪剧《挑山女人》主演华雯这样评价黄梅戏《挑山女人》。12月22日,拥有74年历史的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带着黄梅戏《挑山女人》来沪献演天蟾逸夫舞台,团长刘丽华领衔主演。

由宝山沪剧团根据真实人物改编沪剧《挑山女人》自2012年首演以来,历经11年盛演不衰,拿下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文华奖“优秀剧目奖”、中国戏剧节“优秀剧目奖”等多个重要文艺奖项。近年来,《挑山女人》相继被豫剧、蒲剧、壮剧、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移植,据其改编的同名戏曲电影实现上海地方戏金鸡奖“零的突破”。

《挑山女人》首演不满两年,河南豫剧院三团和宝山沪剧团签订协议,获得移植版权。紧随其后,壮剧、蒲剧《挑山女人》先后问世。面对想要移植改编《挑山女人》的剧团,宝山沪剧团从未要过一分钱版权费,仅要求对方在说明书上写明“向上海宝山沪剧团学习剧目”。

在华雯看来,这是上海文化走出去的一次契机,也是各地剧团对“上海出品”的信赖,“豫剧、壮剧、蒲剧等地方剧种的改编,帮助《挑山女人》长久地留在河南、广西、山西舞台。尤其是黄梅戏移植,更是让这本就来自齐云山的故事,能够回到家乡,唱给汪美红的父老乡亲听,体现的是‘上海制造’的能力和品质,也展现长三角文化交流的成果。”

刘丽华说,这是我们安徽的故事,“华老师演出得太好了,从我到我身边许多人都赞不绝口,就此埋下了移植演出的种子。”

为执导黄梅戏《挑山女人》,华雯频繁奔走于上海与安徽,在气温断崖式下跌的冬日,依旧如此。抵达怀宁县黄梅戏剧团要耗时一天,华雯总在路上思索还有哪些细节可以完善。12月22日亮相上海的黄梅戏《挑山女人》实现了华雯的一些夙愿,比如“千千结”一场戏,从沪剧的浪漫主义变为黄梅戏的现实主义,使得全剧风格更为统一。沪剧最后一场,华雯3分钟70多句赋子板,黄梅戏巧妙予以保留,刘丽华唱出了黄梅戏自己的味道。

两年前,受邀帮助怀宁县黄梅戏剧团移植排演黄梅戏《挑山女人》,华雯没有丝毫犹豫:“我是黄梅戏粉丝,‘挑山女人’原型又是安徽齐云山的女挑夫,由安徽人来演安徽故事,我乐见其成。”演戏,华雯素有“拼命三娘”的称号,排戏,她更是豁出去。冬天排练,华雯抵达怀宁县正逢大雪,刘丽华特地开车来接她,听说她穿少了,绕道去县里最好的服装店买了一件几近脚背的羽绒服。原来两年前,为排黄梅戏《挑山女人》,华雯一直亲身示范,一次做动作幅度略大,一脚踩在道具上,腰椎裂了两截,躺着回到上海治疗。

黄梅戏《挑山女人》移植沿用剧作家李莉创作的沪剧剧本,从唱词到表演都“复刻”沪剧原作。在音乐、舞美、灯光上做了创新。音乐特邀作曲家徐志远重塑,舞美、灯光设计由童为列、华强担任,特邀技术导演李燕排演舞蹈场面。

“作为演员,遇上《挑山女人》是幸运的,更没想还能来到她的家乡安徽导演这出戏。”这份深厚又绵长的缘分让华雯感慨:“表演也好,执导也罢,戏剧创作的本质和‘挑山’是一样的,无非是日复一日坚持、年复一年打磨,忍得了寂寞、耐得住艰苦,努力攀爬终能登顶。”

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华雯塑造的王美英让人看到“为母则刚”的隐忍、倔强又不服输的劲头,刘丽华展现的王美英更贴近“大山的女人”的气质,她发挥黄梅戏剧种特色,让外表的柔弱和内在的坚韧质地形成鲜明对比。连华雯都惊叹:“她瘦弱的身材和单薄的肩膀,和我看到的原型汪美红很贴近。”

在华雯看来,《挑山女人》根据齐云山女挑夫汪美红的真实故事改编,用安徽黄梅戏来演绎,像是同一个菜谱烧出不同地方菜,“黄梅戏挑山女人的韵味深处,更是一种浓浓的乡愁。”

明年,黄梅戏《挑山女人》将去往更多舞台。华雯透露,年轻演员接棒的沪剧《挑山女人》传承版春天又将出发,登陆江苏的剧院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

25
ef6
669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