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青岛论坛回顾|7个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计划或项目,1场国际青年科学
未来10年,我们要建设一个怎么样的海洋?又将以什么角色参与到一场正在发生的全球蓝色变革之中?近日,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举办期间,海洋发展的聚光灯打在了一群青年科学家的身上。
6月27日下午,在青岛论坛主论坛开幕之前,来自7个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计划或项目的9位国际青年科学家代表齐聚“国际合作蓝色青年科学家论坛”分论坛,率先按下这场全球海洋科学对话的“启动键”。
为什么是青年科学家?“他们的研究课题,很可能将是人类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解决方案。而他们的新思路、新理念也将引领着未来二十年、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内世界海洋科学浪潮的方向。”青年科学家论坛承办方之一,21世纪经济报道执行总编辑、南财智库21世纪经济研究院院长陈晨星表示。
海洋自然灾害防治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、河口保护与监测、海洋蓝碳......从海洋生态保护到蓝色价值实现,在这场青年科学对话之中,一个更有活力、更具韧性的海洋发展蓝图跃然纸上。
“相比于传统项目,国际合作的舞台给年轻人预留了更多空间。我们鼓励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国际科研活动之中,千万不要给自己设限,应该更积极、更大胆参与,从观察者逐步成长为研究项目主导者,走上更大的舞台。”在青年科学家论坛现场,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、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战略传播组成员王云涛发出呼吁。
据了解,本届青年科学家论坛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、21世纪经济报道、鑫桥文旅集团承办。
从海洋生态保护到蓝色价值实现
覆盖地球71%表面积的海洋内涵丰富,以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七大发展愿景为参考,此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将探讨主题聚焦于“气候变化与可持续的海洋环境”。其中,海岸带、河口等陆地与海洋交互过渡的关键领域颇受青年科学家关注。
“海岸带是陆-海-气多界面多圈层交互作用最为剧烈的区域,也是过去50年和未来,全球人口和经济增长的汇聚区。尤其是中国,海岸带聚集了全国55%的大中城市,贡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60%。”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、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,“海洋十年”COASTAL-SOS海岸带项目科学家王桂芝表示,海岸带是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的交汇区,掌握着社会可持续发展命脉。
然而,随着海洋经济持续发展,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也使得海岸带成为人海冲突最突出的区域,叠加全球暖化、脱氧、酸化等影响,海洋生态系统受到严重威胁。“基于此背景,我们启动了COASTAL-SOS项目,以东亚海区为研究区域,评估、诊断、预测、模拟海岸带生态系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,从而推动建立海岸带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新的伙伴合作关系,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服务。”王桂芝说。
在中国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进程中,红树林是一个典型群落。“目前中国推动红树林保护和修复,主要是从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、科学修复扩大红树林面积、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,以及全面增强红树林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等四个维度展开。”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海岸带研究中心主任、教授,中国生态学会红树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秘书长辛琨表示。
“红树林具有很多生态价值,目前能够直接转化为经济收入的有科普旅游,红树林独特的根系现象使它成为很好的生态教育基地。”辛琨说,“此外,红树林也能提供食物等生态产品。比如按照广东目前试行的红树林种-养耦合模式开展红树林修复,可以在保护红树林的同时,实现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。”
同样关注环境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平衡,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、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项目“中国河口保护示范”牵头人丛柏林将研究焦点放在河口地区,“中国的河口,跟全世界其他地区的河口面临的形势非常相似,经济发达,同时面临着多重的环境压力。”
“我们把海洋面临的威胁总结为‘6+1’,包括气候变化、栖息地减少、退化、污染、外来物种过度开采、其它潜在风险,以及缺乏有效的全球治理。”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、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大科学计划“全球河口监测”青年科学家代表陈翀进一步分析道。
基于监测评估结果,丛柏林牵头的“中国河口保护示范”项目将一部分研究重点放在“共同保护”实践上。
“我们特别鼓励社区参与、企业参与。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,光靠政府的投入,力量是不够的。”丛柏林表示,目前项目在黄河口和珠江口都开展了相关保护实践,联动地区政府和专家学者,为河口区域养殖企业转型、原住居民转产转业等提供政策、技术、产业规划等多方面支持,打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样本。
在这些由不同国家科学家牵头发起的、聚焦不同细分领域的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项目中,“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”作为关键议题被多次提及。
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教授、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项目“全球海洋蓝碳十年计划”牵头人WilliamAustin在项目分享过程中直言,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必须为了当地社区进行设计,当地社区将在很大程度上负责最终的成果交付,并且他们也依赖、受益于其中的一些措施。
“总的策略是要保护、保存更多的海洋。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渔业、可持续的船运,以实现对海洋的可持续保护与利用。”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Erik Solheim表示。
共建国际青年科学家联络机制
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些聚焦国际海洋科学最前沿的关键项目之中,青年科学家群体的重要性与影响力正被更多地“看见”。
“海洋掌握在下一代年轻人手中,我们有责任迎接这样一个机遇。”青年科学家论坛现场,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项目COASTAL-SOS青年委员会成员、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联合实验室研究员Khanittha Uthaipan坦言,目前泰国年轻海洋科学家数量只有大约70位,缺乏充足的人力资源及能力阻碍了泰国海洋研究的未来发展。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进一步加深年轻人与海洋生态系统的联系,Khanittha Uthaipan所在的COASTAL-SOS项目建立了青年委员会,希望通过实践活动、教育宣传和导师引导等方式,鼓励下一代年轻人从事海洋相关科学研究,并积极参与到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项目中,成为海洋的管理者,帮助海洋未来发展。
“年轻的研究员、科学家们可以独立开展相关研究,并且制定创新性解决方案,解决海洋相关的挑战,还可以与他们的同伴、专家或相关组织进行合作,共同研究海洋相关问题。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,我们可以分享知识,还可以参与跨领域项目,共同支持联合国‘海洋十年’愿景目标的实现。”Khanittha Uthaipan介绍道。
“年轻人不要给自己设限。特别是在对年龄、性别、合作等具有更高包容度的国际合作项目中,年轻人其实拥有更多机会,要勇于尝试。现在很多项目都建立了支持机制,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各类科研活动之中,大家可以逐步熟悉这种合作环境,慢慢从观察到参与,再到主导,抓住机会走上更大的舞台。”王云涛说。
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倡议或许就是一个重要的窗口。
“‘海洋十年’专门启动了青年科学家ECOP大科学计划,为世界各国的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,将青年科学家的合作从各自的专业方向推向多学科交叉。“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、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大科学计划“第二次黑潮及周边海域国际合作研究(CSK-2)”青年科学家代表吴宝兰告诉记者,接下来其所在团队将通过ECOP平台为青年科学家持续分享重要会议信息、工作机会及培训机会,并积极争取经济支持,推动更多青年科学家走上国际平台。
“加强国际青年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,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好的平台和舞台,另一方面也要提供足够的机会和资源。青年科研工作者刚刚起步,在经费等资源方面比较匮乏,而且对于很多信息了解有限,可以考虑建立专门支持国际青年科研工作者合作交流的基金,同时充分利用好ECOP计划等平台,将其打造成合作资源、信息和活动的发布节点。”吴宝兰建议。
在此次青年科学家论坛现场,王桂芝也建议,“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建立青年科学家网络,通过打造一个常态化的交流平台、组织开展定期交流活动,持续增强青年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,同时不断扩大宣传,通过多种渠道争取更多科研支持,从而吸引更多青年科学家加入进来。”
近4个小时的主旨演讲与圆桌对话走到尾声,面对这场正在全球发生的蓝色科学变革,与会青年科学家们达成共识,应尽快建立建全青年科学家联络机制,促进蓝色青年科学家跨机构、领域、跨专业、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,加强不同计划和项目间的协同与配合,努力实现联合国“海洋十年”愿景。
在此背景下,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研究院也在青年科学家论坛现场,召集青年科学家共同发起“海洋十年”青年科学家联络机制,为促进国际海洋青年科学家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。
“青年人有活力,也有创造性。未来,希望青年科学家论坛这类平台能够更多鼓励多学科交叉,并找到稳定的资金支持,实现常态化运行,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。我们共同努力,保护好我们的海洋,利用好我们的海洋。”丛柏林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