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视线新闻网 -> 聚焦

南财调研|从试点海洋“桑基鱼塘”到打造“蓝色样本”,再造红树林生态背后的

聚焦    来源:证券之星   发布时间:2023-04-14 10:53    阅读量:17908      

红海榄、桐花树、秋茄......近日,湛江麻章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再次走入公众视野。

在这片233.6公顷的红树林保护“天然实验室”内,10余种红树植被和鱼虾贝蟹等多个物种共生互补,打造了一个红树林营造与渔业养殖双赢的海洋“桑基鱼塘”样本。

而这是广东在全域探索红树林保护与协同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。作为全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省份,广东全省红树林面积近16万亩,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9.3%。此前出台的《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》,也对广东提出“到2025年营造修复8000公顷红树林”的目标任务。

同时,广东作为全国经济大省,如何平衡好经济活动需求与生态发展空间,成了达成修复目标的关键所在。

广东尝试建立红树林营造与养殖共存的生态生产经营模式,并率先发布全国首个红树林的碳普惠方法学,打破蓝碳交易技术壁垒,解决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两大难题,推动海洋碳汇正式加入广东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排放交易。

从试点海洋版“桑基鱼塘”到打造碳普惠“蓝色样本”,广东红树林经济生态圈韧性正逐步增强。

研发海洋版“桑基鱼塘”

如何在推进生态保护的同时,协调好地区发展需求,一直是实现生态修复目标的难点之一。

2021年,广东省自然资源厅、广东省林业局联合印发的《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》即明确提出,要逐步推进自然保护区内养殖塘退塘还林,同时探索红树林营造与养殖兼顾共生的生态生产经营模式。

湛江是一个绝佳的试点。

2022年,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(简称“湛江湾实验室”)就在湛江市麻章区金牛岛设立试验基地,借鉴珠三角常见的桑基鱼塘模式,创新性研发“红树林种-养耦合模式”。

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学术主任廖宝文研究员表示,湛江市现有养殖塘多为历史红树林分布区,在养殖塘内开展兼具红树林营造修复和可持续生计的红树林种-养耦合实践活动潜力巨大。

廖宝文介绍,“红树林种-养耦合模式”主要是通过在养殖塘内的塘基、堆岛等较高位置种植红树林,同时在低洼、潮沟等较低位置养殖水产品,形成红树林-水域-裸滩交错的种养耦合布局。

“‘红树林种-养耦合模式’的建立需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需求、环境容纳能力、冲突解决机制、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目标等因素。研发该系统并进行示范推广,可实现生态-社会-经济效益三赢。”廖宝文表示。

湛江湾实验室调研结果显示,通明海周边养殖塘区域的红树林分布面积在过去40年间受到虾塘改建等破坏性活动及生产经营措施不善等影响,“若在此实施生态修复,可支撑湛江完成约1/4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。”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丁新原博士表示。

这也是湛江推动红树林保护从“人养林”向“林养人”转变的重要探索。近20年间,湛江通过持续开展人工造林、生态修复等工程,全市红树林面积由1985年的7186.3公顷恢复至9960公顷,红树林分布面积在地级市中位居全国第一。

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近年来,湛江以建设“红树林之城”为抓手,加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和集中连片修复,大力推动红树林生态保护与滨海旅游、观光农业、休闲渔业等业态深度融合,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

打造碳普惠“蓝色样本”

除湛江外,广东红树林还分布在广州、深圳等全省13个沿海地市,全省现有红树林面积近16万亩,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9.3%,居全国第一。

作为红树林大省,近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——《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》,标志着中国首个蓝碳碳普惠方法学正式实施。

《方法学》界定,红树林碳普惠行为可以是植树造林及营林,包括低效林提质增效、减少污染与毁坏、可持续经营管理等提升红树林碳汇水平的措施。其中,红树林生态系统原有的碳汇功能不能用于交易,只有通过红树林生态修复,提升红树林生态质量,使红树林群落固碳水平优于平均水平、碳汇效益更显著的项目红树林地才能产生碳普惠核证减排量。

作为国内首个可监测、可报告、可核查的二氧化碳核证减排量方法学,《方法学》解决了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两大难题,红树林蓝碳由此可加入广东省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排放交易。

除面向全省推出的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外,近年广东沿海各地市也针对辖内红树林湿地生态建立多种保护模式。

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会长林立就向记者表示,与被誉为“红树林之都”的湛江不同,广州属于河口生态系统,其红树林生长于咸淡水交接之处,植物种类的耐盐度和分布形态都有差异,且以点状的碎片式分布为主,再加上广州经济较为发达,人类活动密度高、范围大,客观上缺乏进行大规模大面积营造的条件,“因此修复计划要更为科学而精细”。

为此,广州以南沙湿地、虎门大桥北侧、番禺海鸥岛东侧海岸三个园区为典型样本,精雕细琢式地完成滨海生态修复项目。具体措施包括,创新采用不易遮挡海岸线景观、不影响附近其他物种生长的本地真红树树种,替代以往种植生长速度快但容易影响原有生态系统的引进种(无瓣海桑)等。

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洋资源管理处处长杨华杰表示,目前广州已完成新营造红树林21公顷、修复红树林58公顷。

坐拥全球首个“国际红树林中心”的深圳,则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上推进多项探索。

2012年成立的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,是中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公募基金会。2015年初,该基金会正式托管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,成为中国第一个管理城市生态公园的环保公益机构。

从广州到深圳,再到全省13座沿海地市,广东正逐步建立起“生境”多样、“群落”丰富的“红树林经济生态圈”。

拍摄:丁新原 贾超

剪辑:许婷婷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

25
ef6
669

友情链接